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矫”字是一个充满智慧与哲理的词汇,它不仅承载着古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理解,还蕴含着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偏差的重要启示,本文将为您整理和解读一系列与“矫”相关的成语,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富有深意的语言。
厚此薄彼
厚此薄彼,这个成语源自《诗经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“高岸为谷,深谷为陵;厚者为薄,薄者为厚。”意指对待事物或人要有公正的态度,不应厚此薄彼,忽视重要性或轻视他人。
颠倒黑白
颠倒黑白,比喻混淆是非、善恶界限,违背事实真相,出自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阴阳合德,而刚柔有体,圣人用也。”
朝三暮四
朝三暮四,比喻反复无常,不讲信用,出自《庄子·齐物论》,故事中的狐狸通过改变计策来欺骗其同伴,最终导致了伙伴们的不满。
真金不怕火炼
真金不怕火炼,比喻人品质高洁,不受外界影响,出自唐代李白的《将进酒》: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”
不偏不倚
不偏不倚,形容行为公正,不偏向任何一方,出自《礼记·中庸》:“君子慎独,不偏不倚。”
左顾右盼
左顾右盼,形容人在观看时东张西望的样子,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居故乡,鸿门宴上左顾右盼。”
全神贯注
全神贯注,形容注意力非常集中,出自宋代朱熹的《观书有感二首·其一》: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
良莠不齐
良莠不齐,比喻好人坏人都有很多,没有明确区分,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大田》:“有美一人,伤如之何?”
扬长避短
扬长避短,形容发挥优点,避开缺点,出自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扬长避短,各适所能。”
循序渐进
循序渐进,比喻学习或工作逐步深入,逐渐达到目的,出自《礼记·学记》:“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”
过犹不及
过犹不及,比喻做事过于分寸拿捏不准,好则过头,不好则不够,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过犹不及,失于度也。”
断章取义
断章取义,比喻不顾语境,只抓住关键句子的意思来解释,出自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言不信者,行不果;法不信者,事不成。”
恃才放旷
恃才放旷,形容依靠才能而不顾大局的行为,出自《晋书·刘毅传》:“昔以才名见重,今以才名累身。”
因噎废食
因噎废食,比喻因为一点小事就放弃一切,出自《战国策·秦策三》:“因噎废食,岂非妄哉!”
知足常乐
知足常乐,比喻满足现状,不会感到遗憾或不快,出自《道德经》:“知足者常乐。”
宽宏大量
宽宏大量,形容人胸怀宽广,待人宽容,出自《左传·僖公九年》:“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已欲达而达人。”
天马行空
天马行空,形容人的想象丰富,思想奔放,出自唐李贺的《致酒行》:“借问谁家玉笛声,风吹柳花满店香;前村后径但闻鸡鸣,天马行空踏云去。”
志存高远
志存高远,比喻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,出自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志存高远,心怀社稷。”
画蛇添足
画蛇添足,比喻做了多余的事,反而弄巧成拙,出自《庄子·外篇·秋水》:“蛇足多足,则无足矣;画蛇添足,则蛇无足矣。”
卧薪尝胆
卧薪尝胆,比喻刻苦自励,发奋图强,出自《国语·勾践世家》:“越王勾践反国,乃苦身焦思,置胆於坐,坐卧即仰胆,饮食亦尝胆也。”
列举的“矫”字相关成语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语言文化的深厚底蕴,还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,鼓励我们在追求目标的同时,保持审慎和平衡,避免因急功近利而偏离正确的道路,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大家在生活中更加明智地行动,并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,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